首页 哲学随感录

向管理要交通[1]

字体:16+-

近半年多来,上海的交通问题又成了市民谈话的主题。如何使道路保持畅通,如何使出行不再成为负担,不但市府领导十分重视,市民们也都在献计献策,这自然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按照我的看法,要使排堵变得更为有效,就应该破除单向度的思维方法,向管理要交通。

什么是单向度的思维方法呢?那就是看问题只认一个角度,看不到其他角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许多人认为,改善城市交通,要靠修路和建路。这个看法当然有它的道理,但它无法解释下面的现象:上海的马路从改革开放前的1400余条已经增加到目前的2700多条,几乎翻了一番,但为什么一部分马路的使用率非常低,而另一部分马路又堵得水泄不通呢?这就启示我们,虽然修路和建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但并不能完全解决交通问题。何况,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道路扩展的界限。所以,如果必须引入第二个向度来思考交通问题的话,这个向度就是管理。如何通过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使道路畅通起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向管理要交通”的真正含义。

假如说修建道路、更新车辆、发展轨道交通等主要涉及硬件,那么,提高管理质量、完善交通法规、提升市民的交通意识等则主要涉及软件。一言以蔽之,城市发展已经把一个重大的问题推到我们的面前,即如何从后发国家的城市的粗放型的交通管理方式升格为国际文明大都市的科学型的交通管理方式。这种升格不光体现在基础设施和硬件的更新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整个城市交通管理的理念的根本性转换上。在我看来,新的城市交通管理的理念的确立,不能不反思以下三层关系。

一是车与车之间的关系。这里既涉及各种不同性质的“车”,如地铁、轻轨、集卡、普通卡车、公共汽车、电车、小汽车,甚至摩托车、助动车、自行车、黄鱼车等车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关系,也涉及每一种相同类型的车辆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关系。其实,任何车辆都兼有两种相反的功能:当它们在路面上行驶时就构成交通,而当它们在路面上保持静止时就构成堵塞。路面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每一个时段在路面上行走的车辆的有限性。也就是说,必须调整车与车之间的关系,以便在每一个时段让适量的车在相应的路面上行走。不久前在北京路、南京路等主要街道上出现的“车库停车数量”电子指示牌,就是从管理的角度处理车与车之间关系的一个新的尝试。事实上,只要一部分行驶着的车辆能就近进入车库,道路堵塞的可能性就会下降。然而,按照我的看法,这样的措施真正要生效,就需和其他相关的措施一起实行,如合理地设计停车库的方位和车位的数量、适度降低停车收费、确保车库进出口所在道路的畅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