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由次贷危机等原因引发的美国金融海啸,不仅对美国本国的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也导致了欧洲、日本,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的经济衰退。毋庸讳言,中国经济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冲击。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临危不乱,迅速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其中一项重要的对策就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毋庸讳言,这项对策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为中国经济将来的发展和腾飞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经济普遍衰退情况下劳动力资源的闲置,从而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以促进经济的复苏。
本文主张,应该从新的思路出发来理解并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人们通常把基础设施理解为确保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展开的物质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显然,这一传统的理解方式是偏颇的。在本文看来,实际上存在着两类不同的基础设施:一类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具有物质生活功能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机场、铁路、公路、港口、河道等)、通信设施(邮电、网络、快递、电话等)、服务设施(水电、煤气、供暖、环卫等)、医疗设施(医院、器械、防疫、急救、养老院等)、体育设施(运动场所、健身房、设备等)。显然,这一类基础设施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运转是必不可少的。另一类则是还没有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甚至还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的基础设施,本文称之为“具有精神生活功能的基础设施”。如教育设施(托儿所、幼儿园、各类学校、培训基地等)、文化设施(剧场、影院、图书馆、艺术展览馆等)、科技设施(科技馆、博物馆、模型商店、实验场馆等)。显而易见,对于现代文明社会来说,这一类基础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