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随感录

语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1]

字体:16+-

随着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发展,西方的教学理论,尤其是考试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众所周知,西方的托福考试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考试,考生只要在可供选择的答案——ABCD中打勾就行了。这种考试方式的优点是:一方面,由于其高度的形式化和规范化,老师批阅卷子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这样的考试也比较容易搞清楚语法上的细微差别,如词组的固定搭配、某些词的习惯性的使用方式等。这种考试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后,国内各学科的考试都纷纷起来模仿。不用说,中学语文教学也深受其影响。

然而,人们显然忘记了,汉语与西语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前者是拼音文字,后者则是图画形的文字,具有象声、象形、指意等各种特征,因而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毋庸讳言,把汉语像西语一样做高度形式化的处理必定会导致其人文内涵的失落。另外,这种考试方式极易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汉语语法的某些细节上,如某些词在用法上的多样性、不同的修辞手法等,使学生把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对历届托福式的考试试题的研究中,牛角尖越钻越深,从而导致如下的结果。

一是邯郸学步,反而连路也不会走了。不少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语法上,他们甚至能够把汉语语法上的某些细节讲得头头是道,甚至连大学教授也自愧不如。然而,他们只要一落笔,便感到脑袋里一片空白,什么东西都写不出来。即使有东西写出来,也是破句连着破句,难以卒读。

二是关注细节,失了全局。出于形式化考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讲解课文时,常常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语法细节和表达的技巧,忽略了把整篇课文所要表达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兴趣集中在边缘化的形式和技巧上,在感情上缺乏对所学的课文的总体精神的沟通、把握和认同。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需要学的东西反而没有学到。这正如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笔下的“参观者”,当他参观了动物园后,津津乐道地与别人谈论动物园里的各种小动物,甚至包括细小的蠓虫,但当别人问他是否见到动物园里的大象时,他竟回答说没有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