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随感录

邯郸学步与语文教学[1]

字体:16+-

在《庄子·秋水》中,有一个“邯郸学步”的有趣故事。说的是燕国少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习、模仿赵国人如何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方式,反倒把燕国人走路的方式也忘了。于是,只能“匍匐而归”了。尽管这个故事有点夸张,我们却可以悟出个中真理,即只注重外在形式上的模仿的学习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从这个有趣的故事,联想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失误,不免感慨系之。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传统的语文教学深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要小学(亦即高小)毕业,就能用流利的汉语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文体了。然而,当前的中学生之于语文教学,却颇有“邯郸学步”的味道。他们记住了一大堆形式化的、无用的东西,而对日常生活中常用文体的写作,比如写信、拟通知、起草申请报告、撰写理论文章等,却茫然无知。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失误影响深远,以至于有的博士生撰写论文竟然不知道如何准确地使用标点和分段,也不知道如何区分“的”“得”“地”,甚至无法用流利的汉语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看来,语文教学的失误和“邯郸学步”的结果实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什么会陷入困境呢?

首先,应试教育作为教育领域里的根本性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各类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其中最重要的是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考试)中获得高分。既然中学语文教学完全是围绕考试而旋转的,它就必定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最简便的、最容易批改分数的考试形式的设计上。所以,“**”后,自从TOFEL、GRE这样注重量化的考试方式传入后,很快就成为中学语文考试的标准化的形式。但能对这样的考试形式应付裕如的人,并不表明他们真正弄懂了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的种种内容,也并不表明他们实际上具备了卓越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