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视经验,甚至崇拜经验的思维方法。我们这里之所以没有采用诸如“经验主义”或“经验论”这样的提法,因为与西方的经验主义者不同,在中国人那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有影响的、关于经验的理论。比如,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都有自己系统的经验理论。尤其是在贝克莱和休谟那里,经验理论不仅是系统的,而且是深刻的,对西方哲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总是习惯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各种经验,从不考虑把它们放在理性的法庭上认真地加以审核和甄别。这就使我们的许多经验都具有似是而非的特点,经不起认真的推敲。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流行的谚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具有这样的缺陷。
据《中国成语大辞典》的考证,《旧唐书·元行冲传》曾有“当局称迷,旁观见审”的说法。《醒世恒言》卷九以下棋作比喻,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道理:“说起来,下棋的最怕旁人观看。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儿女英雄传》二十六回也有“从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的提法。[2]所有这些提法,都蕴含着一个共同的经验,即对同一个事物或事件,局外人要比当事者看得更清楚,更全面。然而,这样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呢?显然,我们的回答是否定性的。诚然,我们也承认,在日常生活中,每日每时都有大量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故事在演绎,然而,这样的故事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事实上,我们可以举出不少反例来证明,在相当一部分情况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站不住的。岂止是站不住,而且在有些场合下,这个经验正以颠倒的方式,即“当局者清,旁观者迷”的方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