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随感录

从“归根结底”说起[1]

字体:16+-

如果说,德国人使用的德语词义十分清楚,他们的思想也十分明晰的话,法国人则不同。尽管全世界都认同法语表达上的严格性,但清晰性绝对不会成为法国人思维的特征。有趣的是,与德国人和法国人比较起来,中国人的特点也许是:不但汉语本身不是明晰的,而且中国人的思维从总体上看也不是明晰的。我们不妨从“归根结底”这个成语说起。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大众传媒上,在我们的书刊里,甚至在博士生的论文里,到处充斥着“归根结底”这个成语。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1987年第一版)第469页的说明,张南庄在《何典》二回中使用过“归根结柢”这个成语;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中使用过“归根结蒂”这一成语,而茅盾则在其《第一阶段的故事》中使用过“归根结底”这样的成语。

如果我们不为尊者讳的话,就必须对上述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众所周知,在汉语中,“柢”指的是树根;“蒂”指的是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底”指的是事物的最下面的部分,转义为事物的基础;“根”指的是植物下面的部分,它的功能是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并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归”作为动词是“返回”的意思;“结”作为动词则是“长出”“生出”的意思。

按照这样的理解方式,“归根结柢”这个成语的意义是不明晰的。既然“柢”的含义就是“根”,“归根结柢”也就成了“归根结根”。显然,这样的表述是自相矛盾的。比较起来,“归根结蒂”的含义似乎还算明确:一方面是返回到“根”;另一方面是长出了“蒂”,而“根”和“蒂”都有尽头的意思。然而,“归根结底”这个成语就显得不可思议了。如前所述,“底”是事物的最下面的部分,对于植物来说,“结蒂”是可能的,但“结底”却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当然,如果人们把这个成语改为“归根到底”,它的含义倒是不错的,因为无论是“归根”也好,还是“到底”也好,都有返回到基础上的含义在内。一言以蔽之,人们能够用“归根结蒂”或“归根到底”这样的成语,而“归根结底”或“归根结柢”这样的用法则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