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最执着的一种迷信是:当人们发现某个人在某个领域是一个行家时,他们便会固执地要求他在其他所有的领域里也是行家。这里既有对行家的尊重,又有对他的苛求。我把这种迷信称之为“工艺思想”(the thought of technology),因为人们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像对待一件完美的工艺品一样地对待他人,在他人身上索取完善性。[1]
我是研究哲学的,而哲学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思维,它与感性的足球和足球运动几乎不可同日而语。有的哲学家,如黑格尔很喜欢把哲学思想发展史比喻为一个个相互连接的“圆圈”,但说起来惭愧,就连“圆圈”这个比喻都还是高度抽象的,它与足球运动的距离之大,大概可以用光年来计算。至于我个人,虽然从小至今也接触过一些球,如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可是无论是从参与者还是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从来没有迷上过任何一种球。换言之,我对任何一种球类运动都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研究。因此,非得有慷慨就义般的勇气,才敢在诸多球迷面前侃球。
当我们从哲学上去检视人类生活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种令我们困惑不解的现象,那就是人类总是成为自己的创造物的奴隶。哲学家们喜欢用另一个抽象的、古怪的词——“异化”来解释这种现象。当我在这里侃球时,我的脑袋里总无法抹去这片阴云,这就使我失去了任何球迷或准球迷所拥有的那份执着和**。但是,真话即使令人难堪也必须说出来,否则我就要冒低估人类良知的危险了。
谁都不会怀疑,迄今为止出现在体育舞台上的所有的球类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些球类,除了我们上面提到过的,还有橄榄球、水球、保龄球、高尔夫球、马球、曲棍球等,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球类家族,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人们总是天真地认为,自己是一切球类的主人,自己正以游戏的方式在玩球。实际上,特别是球迷们,早已成为球类的奴隶,早已失去了玩球时那份轻松和潇洒。他们玩得如此之累,如此之沉重,以致竟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早在40年前,阿根廷剧作家库塞尼就已在《中锋在黎明时死去》的名作中描绘了那个被当作物品查封、拍卖和收藏的足球中锋别里特兰的悲惨命运。更不用说,今天的球类活动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处于金牌意识的笼罩之下,而隐藏在金牌背后的则是拜金主义、偏狭的民族情绪、政治纠纷和非理性的**。为了金牌,人们千方百计地使用兴奋剂;为了金牌,人们不惜以重金收买运动员;为了金牌,球迷们相互斗殴,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流血事件。既然奥林匹克的精神已经让位于拜金主义的热情,既然球赛的输赢已经高于人的生命,那么我们就得承认,球类统治人类的历史已经开始了。说得直白一点,与其说人类在玩球,还不如说球类在玩人。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在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事实上,球类比赛的初衷——健身、交流球艺、发展友谊,早已被忘记到爪哇国去了,即使人们偶尔提到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些准外交辞令。它们除了证明人类固有的劣根性——虚伪以外,还能证明什么呢?也许可以证明下面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语言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掩盖思想的工具。如果听者居然对这些准外交辞令信以为真,那就只能归咎于自己的幼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