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哲学家。有的是自吹自擂如过眼烟云,有的是对人类文化长期发生影响。一个具有真实历史感的哲学史家应该善于把他们区分开来,绝不要为一些善于炒作的哲学小贩所迷惑。
马克思说,要真正把握一种哲学首先要把握它的体系的精华,而不是津津乐道地叙述哲学家个人的个性或琐屑小事。所谓体系的精华,指的是构成这个体系的规定的动因和贯穿整个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根本观点。那种把哲学家的逸闻趣事当成哲学卖点的哲学是戏说而不是哲学。
一个有见解的哲学史家,要像马克思所说的把那种像“老田鼠”一样不声不响地前进的真正的哲学认识,同那种滔滔不绝的、公开的、具有多种形式的现象学的主体意识区别开来。我们评价一个哲学家不是根据哲学家关于自己说了什么,而是他的实际哲学观点是什么。哲学史不同于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的确是越到后来越高出于前者,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山高人为峰。站在科学成就山峰上的后来者会高于前人。可哲学史中体系的更替,并不表明后出现的体系在人类智慧和认识上一定高出前者。不同时代的哲学智慧是无可替代的。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可以是几个世纪甚至是千载难逢的人物。他的思想永远哺育人类,成为人类智慧的“蓄水库”。哲学不是单纯的工具,它不像可以为拖拉机所取代的过时的犁锄。伟大的哲学家的贡献,各有千秋,彼此不可替代。
对哲学的发展,应该有历史感,即善于把某种哲学体系放在整个历史过程和联系中考察。马克思强调,在阐述具有历史意义的哲学体系时,为了把对体系的科学阐述和它的历史存在联系起来,历史感是绝对必需的。一个没有历史存在的理由,一个与先前的哲学没有联系,即不是作为整个历史必需环节的哲学体系是没有存在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