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说,一切烦恼,皆因有我。我们也可以说,一切哲学争论皆因有人。我们是人,我们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在我们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都有我。我,永远在场。我看、我想、我交谈,如此等等。因此,人是任何一个“我”的活动中不可能抽象掉的主体。这本来是简单的事实,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只因有人,才有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只因为有人,才有人对世界的认识问题;只因为有人,才有审美活动的问题。这些都是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的存在是一切哲学研究的前提。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也用不着谈。可哲学家们却把这个前提当作结论。无论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都是以人的存在当作世界围绕旋转的轴心。既然人是存在物中独特的存在,是一切存在得以展现和揭示的窗口,那么一切存在都只能是人眼中的存在,都只能是依存于人的观念的存在。
毫无疑问,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世界不会向人走来,而是人向世界走去。人要通过人的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当然首先要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关于世界的主体形象。可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必然有个前提,这就是存在一个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人都不可能从虚无中构造一个对象性存在。客体的存在先于它在主体中思维的存在,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有人说,我们人类创造的东西,哪一样不是先在主体中存在然后才成为现实存在?可没有一个人问,主体中关于客体的存在的构思,哪一样不是从对象中形成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起点是物质和改造物质的实践活动,而物质的存在先于活动。如果说物质与意识都不是起点,起点是实践,这也不对。因为实践只能是人的实践,它天生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并不必然具有对主体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