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心语

历史与现实

字体:16+-

▲ 2004年摄于湖南宁乡刘少奇故居前。“自古忠奸最难明,历史血染多泪痕。沉冤已雪成旧事,世人犹说开封城。”少奇的不幸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它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没有一个皇帝不喜欢忠臣。为自己的江山长治久安计,也懂得要近贤臣远小人。可历朝历代照样有赵高、秦桧式的人物;有蒙恬、岳飞这类惨遭谗杀的忠臣良将。几乎每个王朝都发生忠奸颠倒的事,后人总是不断地重复前代的错误。这个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它具有历史认识的价值,更具有现实价值。

人们的历史辨别力取决于现实辨别力。布罗代尔的话是对的。他说一个历史学家的才能,最重要的是对现实的理解。如果一个人对现实问题都没有分析能力,没有现实感,我就不相信他有历史辨别力。人们之所以敢对历史说三道四,因为它是历史。已经逝去了的历史事实无法再现,死去的人没有发言权。人们自以为看历史很清楚,是因为历史是已经被咀嚼过无数次的陈年旧账,案好翻,话好说。

现实比历史困难。这不仅因为历史领域自由的空间大,而且历史作为已成之事,很多情况已明,是非比较容易辨别。可现实是正在进行的活动,人物行为的动机、活动甚至真实过程都是被遮蔽的。特别是政治性人物,他们的利害关系、政治结盟的需要以及多种因素的作用,很容易形成忠奸颠倒的假象。这是以往封建社会皇权体制难以避免的现象。因为忠奸好坏的标准是皇帝个人好恶和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非群众的利益。

忠奸颠倒的事情在民主制度下很难发生。没有帝王就没有对个人的效忠。没有对个人的效忠就没有忠奸之分。在民主制度下,只存在办事公正与否、尽职与否、胜任与否、贪污与否,在群众眼皮底下,这些都是容易辨别的,不容易发生大的颠倒。即使一时分辨不清,很快能弄清楚,不用死后昭雪。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没有封建社会那种被冤屈的悲剧性人物,只存在被历史抛弃的无能人物,或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人物。这是民主制度比专制制度优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