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二卷)

一个有待辛勤耕耘的园地

字体:16+-

——古代史学批评的历史和理论

一、鸟瞰史学批评的历程

中国史学产生于先秦时期,在秦汉以后逐渐发展起来。而史学批评的产生和发展,并不完全与史学的发展同步,至少在它的早期阶段是这样。

但是,史学批评的意识,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滋生。如《左传》之评论《春秋》,是很有代表性的:“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故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1]孟子也有关于《春秋》的评论。[2]不过,这种意识还不是史学批评的自觉意识。这是因为:第一,它不是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提出评论的,带有就事论事的性质;第二,这种意识所产生的评论,一般地说,还不具有调整史学发展的明确目的。

中国古代史学开始有自觉的史学批评,大致当从两汉说起。《史记》和《汉书》虽然都是历史著作,但它们对史学批评也有相当广泛的涉及,而其所论又都在很大程度上同司马迁、班固的历史撰述思想相联系。《史记》评论《春秋》与先秦时人评论《春秋》显示出明显的不同: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3]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4]

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5]

故孔子……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