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第一卷)

三、自得、自省的治学方法

字体:16+-

外庐先生作为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研究的一代宗师,胸襟博大,虚怀若谷,一方面倡导坚持真理,敢于创新,另一方面“执行自我批评,聆听学术批评”。他说:“我认为,学贵自得,亦贵自省,二者相因,不可或缺。前者表现科学探索精神,后者表现自我批判勇气。历史科学如同其它科学一样,总是在探索中前进的,难免走弯路,有反复,因而不断执行自我批评,检点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会固步自封。”[6]外庐先生这种对待历史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学术研究的态度,是严肃的,也是科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历史学界是需要大加发扬的。外庐先生举例说:“我和我的合作者可以互相改稿,没有顾虑,即或是青年同志,只要他们对我的稿子提出了意见,我总是虚心考虑,将不妥之处反复修改。仅以《老子》研究而言,我从30年代撰写《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至50年代修订重版《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的20年间,曾四易其稿。每易一稿,都可以说是执行一次自我批评。”[7]学人的自我批判,尤其是名家的自我批判,是需要勇气的;而这种勇气,总是跟超凡脱俗的自省意识结合在一起。这种自省意识愈是自觉、愈是强烈,就愈显出名家的风范、学者的本色。外庐先生说:“就资质而论,我是个常人,在科学道路上自知无捷径可走,惟有砥砺自学,虚心求教,深自省察,方能不断前进。”读着一位史学大师说的这些话,联想到自己,也“深自省察”,不觉汗颜,于是益生“砥砺自学”之心。我想,凡认真读了外庐先生这些文字和他的皇皇巨著的史学工作者,都会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增强自己的“自省”意识,促进自己学术的前进。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外庐先生所强调的“自省”精神,即自我批判精神,正是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共同的治学方法和精神品质。郭沫若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对奴隶制时代的研究,范文澜对中国通史的研究,都提出过认真的自我批判。这种郑重的自我批判,无损于他们的成就的辉煌,反而越发显示出了他们对历史科学的真诚和宽阔胸怀,赢得史学界同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