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过去到现在和未来的传承(第一卷)

附录 我和中国史学史研究

字体:16+-

1937年12月,我出生在安徽省肥东县巢湖之滨的一个农村里。幼时因家贫未能读书,跟随母亲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和农活。十岁时,在乡村私塾念了几个月书,并学习写大楷、小楷。这几个月的私塾经历对我是很宝贵的,一则是我开始接触书本,再则是我感受到读书是多么重要。不久,我又辍学了。1950年初,家乡实行土地改革,我们家里也分得了土地,成立了互助组。就在这时,我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在南京,我寄居在叔父家中。因得到邻居家一个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孩的热心帮助,经过一个夏天的努力,这年秋天,我插班考入了白下区游府西街小学四年级,从此开始了我的正规的读书生活。三年小学时期,我读了不少小说,其中苏联小说读得最多,于是梦想将来也当一个作家。

1953年9月,我考入南京市第一中学,并于1956年7月初中毕业时被保送进入本校高中。这样,我在南京一中度过了六年中学时代。在中学,我依然酷爱文学,希望将来从事文学创作。高中时,教我们文学课(当时,我正赶上语言、文学分科的实验时期,故有文学课)的老师朱希平老先生,讲课很认真,很投入,又吸引人。有一次,他出一道作文题:《孔雀东南飞》读后有感。后来,他在我的作文上写了这样的批语:“分析深刻,语言流畅,可另纸抄写,向报刊投稿。”我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但却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鼓励,似乎自己将来真的可以去做一个文学创作者了。高中毕业前一年,同学们偏科的现象非常突出,文科课程越来越不受重视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有两次在历史课的小测验中得了满分5分,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于是,在填报高考志愿书的时候,我写上了历史专业,把新闻专业反倒填到历史专业的后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