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一定的社会条件创造了一定的史学。但是,史学对于社会的反映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这就是说,史学既是一定的社会历史的反映,但它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这就是史学的社会作用。
史学的社会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由于时代的特点与史学自身的特点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或在诸种表现形式中有一些表现形式更为突出。这里所说的,是史学的社会作用所固有的、一般的表现形式。它们是:
第一,史学与认识历史。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历史,但通过史学认识历史无疑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了历史,才可能继承种种优秀历史遗产,为现实的历史运动提供借鉴、经验、智慧,开辟和创造新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确乎是史学的社会作用中最根本的方面。关于这一点,春秋时期的人们在思想上已有深刻认识,在实践上也有许多体验。人们认识到通过学习“故志”即记载前世成败之书,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废兴”而引为“戒惧”[213]。孔子在回答学生所提的问题时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214]他还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15]孔子的这两段话,充分说明了“文献”(包括历史记载和贤人)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南朝人刘勰关于这个问题提出了概括性的认识,他指出:“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216]“开辟草昧”的荒远时代自然尚无文字记载,但在人类创造了文字以后,“居今识古,其载籍乎”却是毫无疑义的。其后,唐人刘知幾把这一认识进一步发挥了,他写道:假如“世无竹帛,时阙史官”,过去的人与事“但一从物化,坟土未干,则善恶不分,妍媸永灭矣”。反之,“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217]。刘知幾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世无竹帛”与“竹帛长存”给予人们的认识带来的两种结果,并且特别强调了后人之所以能够“神交万古”、“穷览千载”,在时空上极大地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和心智的重要,很深刻地道出了史学的本质属性。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从亲身的政治生涯中深切地认识到史学的重要,他在论到修史事宜的时候慨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