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第三节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

字体:16+-

一、孔子和《春秋》及《左传》和《国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变动,反映在意识形态上,是学在官府格局的打破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史学还不能成为一“家”,但它却开始突破王侯贵族的藩篱而同私人讲学和撰述结合起来。于是,中国史学上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私人历史撰述,其中主要的是《春秋》、《左传》、《国语》,还有《竹书纪年》、《世本》、《战国策》。这是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的事情。这时期,也还有官修史书的存在。在百家争鸣中,可以看到各“家”的历史观点的异同及其在实践上的运用,反映了史学的社会作用在较大的范围里被人们认识到了。

孔子所修编年体史书《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39]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春秋”本是各国国史统称,司马迁亦谓之曰“史记”。孔子修《春秋》,是在春秋末期,故他得以“西观周室”文献,研讨诸国史记旧闻,博览备采,而以鲁国史事为中心撰成此书。《春秋》编年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历鲁国十二公,凡242年[40],约18000字[41],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属辞比事而不乱”,即缀辑文辞、排列史事都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上的优点,一是讲究用词造句、连缀文辞,二是善于综合、排比史事。此前,尽管周王朝和不少诸侯国都有国史,且亦兼记他国史事,但毕竟都很有限。孔子在综合阅览、研讨各国旧史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起来,这对于人们从一个长时间里了解不同地区历史发展大势,提供了清晰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