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秋时期史事的撰写及口述流传,是战国时期历史学的重要成就,其中尤以《左传》最为突出。战国时期历史学其他方面的成就,一是开始注意到对历史做贯通的考察,二是对于当代历史巨变的关注。前者如《竹书纪年》和《世本》,后者如《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性质的著作。但这样一部重要著作,自战国后期作为魏襄王的随葬品埋入地下,至西晋初年出土,历时570余年,却不为世人所知。它是司马迁所不曾见到的重要史书之一。
《竹书纪年》的出土,据《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五年(279)冬十月,“汲郡人不准(不准,人名——引者)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56]这十余万言的古书竹简装成数十车送至京师,经束皙、荀勖、和峤、杜预等人整理、研究,得文献75篇(内中7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改写成当时流行的隶书文字。其中,《纪年》12篇[57],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竹书纪年》原称《纪年》,亦称《古书纪年》[58]、《汲冢纪年》[59]。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征引此书时使《纪年》与“竹书”连用,于是乃有《竹书纪年》之称。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后期。于西周、春秋、战国,不分记各诸侯国事,独记晋国(起自殇叔:公元前784—前781),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又独记魏国,至魏襄王(哀王)二十年(公元前299)而止,称襄王为“今王”。此书记事,自庄伯十一年后用夏正,编年相次,文意近似《春秋》。据此,前人多认为它是魏国史书,并可由此推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60]。但此书既可用于随葬,说明它不一定是正式的国史,而是魏国史官的私人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