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第一节 政治大一统造就了新的史学

字体:16+-

一、政治统一和意识形态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嬴政建帝号,称始皇帝,废分封,立郡县,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了全国政治统一。这是中国历史发展上的极为重大的变化。秦祚虽短,然两汉继起,垂四百年,其政治统一局面,实创于秦而成于汉。秦汉的政治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这种政治统一给予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动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在先秦时代已经产生了。[1]西周人的观念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孔子是极力主张用周礼来维护这个一统的政治格局的,所以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继承者孟子,处在战国纷争的历史时代,更具有明确的一统的主张。如《孟子·梁惠王上》记:“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这里,问对双方都是针对当时各国纷争的局面说的,所以“定于一”是强调政治上的一统。后来荀子提出“一天下,财万物”[4]的论点,似乎就不限于政治上的一统而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了。诚然,先秦时期的一统思想,从根本上看,是要一统于周和周的礼乐制度,这是显而易见的。如在先秦时期为口述史,而在汉初写成定本的《春秋公羊传》,就把这个思想表述得十分清楚。《公羊传》隐公元年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它在解释《春秋经》所记“元年春王正月”这句话时,首次提出了“大一统”的概念,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5]但《公羊传》的“大一统”终归还是要一统于周,其文公十三年记:“然则周公之鲁乎?曰:不之鲁也。封鲁公以为周公主,然则周公曷为不之鲁,欲天下之一乎周也。”从当时的历史形势来看,希望天下一统于周或周礼,都是不现实的,“《公羊传》在政治思想上的矛盾,正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的大一统思想,是一种羞羞答答的思想”[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