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史纲(第四卷)

二、政治统治和历史经验

字体:16+-

秦汉皇朝在建立之初,都面临着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从而也面临着如何总结历史经验的问题。由于它们在这些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个时期史学的发展,甚至也影响到它们自身的巩固与否。

秦始皇完成统一事业之后,在总结历史经验上有一个重要的成功之处,就是认识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所以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不为封国而为郡县。此后五六年间,秦始皇巡游各地,所到之处,刻石记功,不再讨论历史经验了。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由于博士齐人淳于越对仆射周青臣的批评,竟酿成了“非秦记皆烧之”的史学悲剧,而且兼及《诗》、《书》、百家语。这些,都被认为是“天下书不中用者”[20]。次年,又坑诸生460余人。于是,无人再敢道及秦国以外的历史。秦始皇用这种粗暴的办法干预史学,并没有真正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却给史学的发展造成了灾难。

刘邦建立西汉以后,起初也不曾想到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但他很快接受了陆贾的建议,“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21]。可以想见,刘邦君臣为巩固政治统治而如此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这在当时是何等庄严、深沉而又富有生气的场面!《新语》的主要内容,是向刘邦阐述了这样一个历史经验:对于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22]它强调古今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认为:“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故说事者上陈五帝之功,而思之于身,下列桀、纣之败,而戒之于己。”[23]它在很多地方讲到秦朝灭亡的教训,如“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24]它还批评秦朝统治者的“骄奢靡丽”之风,认为应从中总结出这样的经验:“民奢应之以俭,骄**者统之以理”,这就是孔子说的“移风易俗”[25]。它认为秦朝“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这是“所任非也”[26],等等。《新语》作为汉初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的政论和史论,对当时和后世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