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固和第一部宏伟的皇朝史
自西汉宣帝时《史记》面世后,乃渐次受到人们的重视,除元帝、成帝年间有褚少孙补写《史记》缺篇外,西汉、东汉之际,续作者蜂起,以补《史记》所记武帝太初以后史事。他们是刘向、刘歆、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见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由此亦可见《史记》作为中国史学之奠基石的重要地位。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班彪也“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太史公书》“后篇”数十篇[98],是众多《史记》续作中最有成绩的。其子班固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撰述《汉书》的。班彪“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而又“家有赐书,内足于财”[99],这是他能够撰《太史公书》后篇的条件。他在所撰后篇的“略论”中,简述了史学的历史,从思想、文献处理和体例、文字表述等方面评论了《史记》,最后写道:“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列世家,唯纪、传而已。”建武三十年(54),班彪卒于官,其所撰“后篇”亦成未竟之稿。前述班彪的《王命论》以及这篇“略论”,也就是班固撰述《汉书》的基本的指导思想。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后史称他“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这跟他有良好的家学传统是分不开的。父死,乃归乡里,“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后有人上书明帝,告他“私改作国史”,乃被系京兆狱。其弟班超诣阙上书,为之申辩。明帝亦得班固所撰史草,重其才,任命他为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撰成《世祖本纪》。永平五年(62),任校书郎,典校皇家藏书。此时,他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有关新莽末年、东汉初年史事,凡列传、载记28篇。其自谓“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当指此而言。于是,明帝乃命其“终成前所著书”。班固撰写《汉书》的事业由此正式被皇家认可,积二十余年,至章帝建初年间,大致完成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