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辩兴亡
史学的多途发展,在历史思想领域也明显地反映出来。这个时期的历史思想突出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因朝代更迭的频繁而促使人们的兴亡之辩,因佛教的盛行而引起人们的神灭、神不灭的论难,因取士制度的需要而推动人们对品评人物的关注。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当时的史学产生影响。
朝代兴亡,始终是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尚书·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公是十分关注兴亡的,他的一些诰命,都离不开兴亡这个主题。春秋时期,有一种流行之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121]可见国之兴亡是当时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普遍问题。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治乱、兴亡是各家学说都要触到的问题。西汉初年,刘邦君臣从现实到历史,对兴亡成败有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汉初君臣的讨论通过《史记》、《汉书》的叙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对政治动**,社会矛盾尖锐,朝代骤兴骤亡的现实,兴亡问题再次为人们所关注。三国时期魏人曹冏著《六代论》,论夏、殷、周、秦、汉的历史经验教训,分析曹魏面临的现实问题,指出:
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其辙迹。子弟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窜于闾阎,不闻邦国之政。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盘(磐)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代之业也。
作为魏的宗室,曹冏已预感到曹爽、齐王芳将面临“疾风卒至”、“天下有变”的局面。
曹冏的政治敏感性是很突出的,但他的历史见识却并不高明。他论“五代之存亡”,是着眼于维护分封制。在他看来,夏、殷、周三代历史长久,是得力于分封制;秦朝二世而亡,是亡在郡县制。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