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史学志(第五卷)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

字体:16+-

春秋末年,孔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在这同时,孔子以鲁国国史(即《鲁春秋》)为基础,参照周王朝和列国国史,撰成《春秋》一书[18]。司马迁概括孔子作《春秋》的情况说:

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文辞,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19]

司马迁把这段话写在《十二诸侯年表》的序文中,是要着意于突出《春秋》产生的时代条件,上承孟子说的“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见解,并有所发挥。

从司马迁说的“约其文辞,去其烦重”来看,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国史即所谓“史记旧闻”确有相当的发展与积累,这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各种私人历史撰述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春秋》以鲁国纪年记春秋时期大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首尾242年,每年都有史事记载[20]。《春秋》记事,按年、时、月、日顺序记载,反映出编年史的特点。这样规范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学上是首次出现。

《春秋》所记内容,主要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一些自然现象,书中还涉及当时各族的关系。《春秋》在编撰体例和表述要求上的特点是“属辞比事”[21]。属辞,是遣词造句,缀辑文辞;比事,是排比史事。它们都以严格的义例思想为指导,对后来史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春秋》在撰述思想上的特点是尊“王道”,重“人事”。尊王道,就是遵周礼及周礼所规定的等级秩序。重人事,就是着重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活动及其得失成败,既没有《雅》、《颂》中的神灵气氛,也没有国史中的怪异现象,这跟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22]是互相吻合的。《春秋》是最早摆脱天与神的羁绊的史书,在历史观点的发展上有重要的意义。《春秋》产生于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的时代,所以孟子说它所记“其事则齐桓、晋文”[23]。同时,《春秋》对于当时和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它跟社会的关系,经孟子、司马迁等思想家、史学家的阐发而深入人心。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24]司马迁进一步解释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25]在说明史学的社会教育作用方面,这些阐述在中国史学上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