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创造出来历法和文字,二是人们历史意识的发展。有了历法和文字,人们才能准确地记事,并使其得以保存和流传。而人们历史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才使历史记载的不断丰富成为可能。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已经确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而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多是殷、周奴隶主贵族贞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殷代卜辞所反映的年代,自盘庚迁殷迄于殷的灭亡,所记以农事、戎事、祭祀方面的内容较多,它们作为档案被储存起来,具有官方文书的性质。除甲骨文外,殷朝晚期至战国末年,还有金文的流传。金文因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故又称钟鼎文;钟鼎为贵族所用礼器,故金文又称青铜彝铭。现存彝铭,以属于西周时期的最为重要;所记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王臣庆赏、贵族纠纷、财产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彝铭多存于官方,也有官方文书的性质。卜辞记事,短的只有几个字,长的可达百余字;金文记事,从百字上下,直至五百字之多。卜辞、金文同史学产生的关系更密切了,它们所记虽然多是当时的事情,但已包含了后来出现的历史记载所必不可少的几个方面,即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因而可以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金文中还常有“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反映了一种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滋生。
作为官书,卜辞和金文还只是初步的形式。比较发展的官书形式,是经后人汇集起来而称为《书》、《尚书》(指今文《尚书》28篇)中的若干篇。《尚书》也是较早的文字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尚书·商书》中的《盘庚》篇记盘庚迁殷这件大事,是写成最早的一篇。《尚书·周书》中的周初八诰即《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反映了西周征服东土,加强对殷旧族控制的历史过程[13]。在性质上和形式上同《尚书·周书》相近的,还有《逸周书》中的《世俘解》、《克殷解》、《商誓解》,可信为西周初年的记载。《尚书》以记言为主,多属于殷王、周王的诰训、誓词;但它在表述一件事情上已显示出略具首尾的规模,如《金縢》、《顾命》分别写出了金縢藏书、启书的经过和成、康交替的细节,是这个发展阶段很有代表性的历史记载。《尚书》在史学萌芽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还在于它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同时还提出了历史鉴戒的思想。《酒诰》反复讲到“罔(无)敢湎于酒”和“荒腆于酒”,是殷代所以兴、所以亡的重要原因,提出了“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