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出现了大发展的趋势。这个大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多途发展,后一个阶段是隋唐时期史学在大发展中出现的新转折。而史家撰写“正史”的**则把这两个阶段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王朝的迭起、对峙,以及大规模的民族迁移活动,还有门阀地主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活跃和中外交通的发展等历史特点的影响,由于思想领域中经学发展的相对削弱和《史记》、《汉书》在传播中不断扩大了史学的影响,史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多途发展的气象。它的具体表现是:撰史风气旺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这是秦汉时期的史学不能比拟的。
撰史风气旺盛反映在许多方面。首先,从“正史”撰述来说,由于《史记》、《汉书》传播日广,影响日大,史家争相仿效,累朝不绝。自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后,“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52]。其次,从“古史”撰述来说,自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一书,“言约而事详,辩论多美,大行于世”[53],编年体史书也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西晋时期《竹书纪年》的出土,更引起了轰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著书皆编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经》。诸所记事,多与《春秋》、《左氏》扶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54]编年体史书也是一时著家蜂起。最后,从“杂史”撰述来说,杂史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当时闻见,二是抄撮旧史。关于前者兴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亡。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至于抄撮旧史受到重视,是因“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55]的缘故。此外,如“霸史”的撰述,是因为西晋末年以后,“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而“当时臣子,亦各记录”[56];如“杂传”的撰述,是因为人们不能满足于“正史”所记的人物,故对于“操行高洁,不涉于世者”,对于“耆旧节士”、“名德先贤”的一方人物,甚至对“鬼物奇怪之事”,皆“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57]。还有制度的专史,如职官、仪注、刑法等,也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广为撰述。东晋南北朝时,推重门阀,谱牒之书,大行于世,成为历史撰述的一个门类,等等。所有这些,反映了撰史之风的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