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史学志(第五卷)

五、议论和注释

字体:16+-

议论和注释也是史书中的组成部分,也都各有一定的体例。这里说的议论,是史家对史事、人物的评论;注释,是史家对史书内容和字句的解释。

议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关于史事的,这是一种独立的史书体裁,上一节已有论列;另一种形式是刘勰所说的“赞”和“评”,“赞者明意,评者平理”,总的目的是为了“辨史”[34]。这后一种议论,不是独立存在的史书体裁,而是在叙述史事的基础上的赞和评,即史书所包含的论赞部分。

史书之有论赞,由来已久,名目也很多。刘知幾说:“《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二传云公羊子、穀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史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35]这里所举的十几种名称,都是作者对有关史事和人物的议论,或是“明意”,或是“平理”,都离不开总结事之成败,评论人之善恶,集中反映了作者的见解和旨趣。

古代史家大多很重视史书中的议论。范晔自称:他撰的《后汉书》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而篇末赞语,“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36]。像他这样欣赏甚至夸耀自己史论的史家,史学史上并不多见。不过,这确实说明范晔对议论的重视。《汉书》的史论,历来是受到推崇的。范晔认为,“古之著述及评论,殆可少意者”,然“班氏最有高名”[37]。刘勰称赞《汉书》十志“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38]。刘知幾夸奖《汉书》论赞“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翩翩奕奕,良可咏也”[39]。如果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史记》的史论,是更应当受到重视的,本书已有多处引证和阐述。此外,《资治通鉴》里的“臣光曰”,也有不少精彩的议论。议论的基本要求,是所论不能离开史实;否则,就会成为“华多于实,理少于文,鼓其雄辞,夸其俪事”[40]的夸夸其谈。宋人洪迈说:“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41]这话说得好。近人撰写的史书,其议论部分,大多采取夹叙夹议的形式。也有采用书前总论,在自序、绪论中对所述史事作总的评论;或采用篇后论,如“简短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