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史学志(第五卷)

二、历史文献的整理

字体:16+-

历史文献在其积累过程中,由于社会的与自然的原因会出现散失的情况。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发出了“文献不足征”的感叹,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8]孔子说的“文献”包括历史记载和当时贤者;因为这两方面的“不足”,他无法用杞和宋来证明他对夏礼、殷礼的认识。孔子在另一个地方又说过:“吾犹及史之阙文也。”[9]“文献不足”和“史之阙文”,或许就反映了历史文献散失的情况。

当历史文献积累愈来愈多的时候,这种散失的情况有时是很惊人的。隋朝初年,牛弘在上书请开献书之路时讲到,自孔子至南北朝,书籍有五次厄运:秦的焚书,使“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此则书之一厄也”。“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东汉末年,献帝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裁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此则书之三厄也”。西晋末年,“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南北朝时,江表图书,尽萃于后梁,及北周灭后梁,后梁萧绎“悉焚之于(郢之)外城,所收十才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10]牛弘主要是从社会方面的原因,总结了图书散失的严重情况。正如牛弘所指出的,图书在每遭到一次厄运之后,总是会引发人们对图书进行搜集、整理的热情。

历史文献的整理,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人们在转抄、刊刻文献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讹误、脱漏,不同抄本和刻本的流传造成的歧异,由于时代的久远后人对前人撰述的费解,也有后人对历史文献的臆改造成的错误,还有后人假托前人之名而作伪的著作,等等。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为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开展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整理历史文献的第一人。司马迁记其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