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史学志(第五卷)

三、历史文献的利用

字体:16+-

历史文献在积累过程中便不断被人们所利用。人们整理历史文献,一方面是为了保存它,另一方面是为了利用它,而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用。

文献,是人们借以认识和说明历史的根据,这一点,孔子已经指出来了[27]。历史文献的积累和整理,是历史撰述的前提。刘知幾这样说:

观夫丘明受经立传,广包诸国,盖当时有《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篇,遂乃聚而编之,混成一录。向使专凭鲁策,独询孔氏,何以能殚见洽闻,若斯之博也?马迁《史记》,采《世本》、《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至若班固《汉书》,则全同太史。自太初已后,又杂引刘氏《新序》、《说苑》、《七略》之辞。此并当代雅言,事无邪僻,故能取信一时,擅名千载。[28]

刘知幾又说:

刍荛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弃。故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若不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致于此乎?且夫子有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知之次也。”苟如是,则书有非圣,言多不经,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29]

刘知幾的这两段话,意在说明史家必须广泛地涉猎历史文献,才有可能写出信史、佳篇。同时,他也指出了历史文献有“雅言”和“别录”的区别,以及史家对它们所应当采取的态度。史家只有博采“雅言”,才能使史书“取信一时,擅名千载”;善择“别录”,才能“博闻”、“多识”,把史书写得丰赡而多彩。

博洽和严谨,是中国史家在利用历史文献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良传统。这在一些有重大成就的史学家身上,尤为突出。举例说来,如司马迁著《史记》,撰通史,以黄帝为历史的开端,他是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思考的。司马迁在《五帝本纪》后论中,陈述了他思考的轨迹。首先,他认为“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有许多不可信之处,反映出了他的辨伪的意识。其次,他认为“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反映出他对历史文献之流传散失、辑佚的认识。再次,他考察了《春秋》、《国语》所记同《五帝德》、《帝系姓》的关系,从而证明“其所表见皆不虚”,确定了他撰《五帝本纪》的决心。最后,还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历史文献的博览和善择的方法;而他通过社会调查所得来检验历史文献所记的真实性的方法,使后人不能不叹服他的高见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