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史学志(第五卷)

三、“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字体:16+-

“天命”史观既是一种古老的历史观念,又是在它盛行的年代决定其他许多观念的基本观念。因此,随着历史的变化,“天命”史观的动摇,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在殷人笃信“天命”的时候,他们认为“上帝”这位至上神其实也是殷人的祖先神,因有这种双重关系,殷人可以不必担心他们的统治会发生什么变化。而到了周人灭殷而起,便认为“天命靡常”了,所以提出“明德”来争取“天”的好感,以保持周人的统治。然而,到了西周末年,人们终于对“天命”失去了信心,人们开始从人事方面去寻求社会变化的答案。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社会变化作出了新的思考。

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简子同史官史墨谈到鲁国的形势时,有一段对话: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30]

史墨可能是赵简子的家臣,不是晋国国君的史官,所以他的这番谈话讲得很大胆,可以视为当时的一篇大文章。史墨的这篇讲话,首先指出了一个事实,即“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前者世世代代放纵安逸,后者世世代代勤于政事,人民忘掉了国君而拥护季氏,不是很自然的吗。其次,由这一事实出发,史墨讲到一个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即“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社稷没有固定不变的祭祀者,君臣没有固定不变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虞、夏、商三王的子孙们在今天成为平民,这是并不奇怪的。《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是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大地都会发生变化吗?那么,世间发生变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