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时期开始,重人轻天的观念不断发展,《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越来越突出地讲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这些记载或论述,还只是零星的和初步的。一部史书,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真正确立了人在历史发展中占有主要地位,则自《史记》开始。因此,司马迁所提出的“究天人之际”的问题的本质,归根到底是要全面地说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中心位置
《史记》以前的史书,或以记言为中心,或以记事为中心,而《史记》则是以记人为中心的综合体史书。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在阐述这个问题时是从三个层面上来说明的:第一个层面,是记“王迹所兴”而“著十二本纪”;第二个层面,是记“辅拂股肱之臣”而“作三十世家”;第三个层面,是记“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人物而“作七十列传”。这样,司马迁就不仅在观念上而且也在具体的撰述上,确立了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中心位置。这是中国史学上人本主义传统真正确立的标志。此外,司马迁为了厘清时代和事件而“作十表”,为了写出历代典章制度的“承敝通变”而“作八书”,从而构成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综合体史书的整体面貌。
(二)具体地描述出了以人事为发展线索的历史进程
司马迁的《史记》“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写的是一部通史。从“十二本纪”来看,这一历史进程完全是由人事为发展线索显示出来的。例如,《五帝本纪》是通过区别纷繁的文献和实地考察所得,弄清黄帝的事迹,“择其言尤雅者”入史。而夏、殷、周、秦四本纪,都是首叙各朝始祖之姓,次叙各朝大事。《秦始皇本纪》讲了秦始皇的功业和贾谊对秦始皇政治的批评;《项羽本纪》叙述项羽“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的史实,并揭示了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的悲剧;《高祖本纪》意在表述夏、殷、周、秦、汉政治的历史递变;《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着意于写出当时的政治统治局面,如“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孝文帝“德至盛也”、孝景帝时“诸侯太盛”;等等。“十二本纪”的后论表明,司马迁是完全抛开了“天命”在写一部贯通古今的人事的历史。这在历史观念上和历史撰述上,都是伟大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