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穷、变、通、久的思想传统
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古今变化的观念。按照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说法,则这一观念较早而又较全的阐述,出于《周易·系辞下》: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尽管这里讲到了“天”,讲到了取法“乾”、“坤”二卦,有些神秘色彩,但这里主要在讲历史,讲历史上的古今变化法则,即穷、变、通、久的道理。这段话在历史观念的发展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明确地指出:第一,由于时代的递进,要求人们改变旧的文物制度,使人民不因拘守旧制而感到倦怠;第二,这种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人民便于适应;第三,《易经》所总结的就是这个道理,事物发展到极致的限度,就要变化,变化才能通达,通达才能继续进步,保持长久。这几点含义,可以说是“通古今之变”思想的渊源。
所谓穷、变、通、久的思想传统,“变”和“通”是其核心。《周易·系辞上》对其反复解释,“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变”、“通”,都是在运动中进行或实现的。它反复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85],“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86]。这就是《易经》的“以动者尚其变”的精神。它又进而解释“变通”和“通变”的含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通变之谓事”[87]。总起来说,“变通”、“通变”是跟天时、人事相关联。而“变通”也正是包含有因时而变的意思,即“变通者,趣时者也”[88]。这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89]的意思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