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优秀传统经典之一,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最早谈论“论语”的是汉朝的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内容十分丰富,全书20卷,2万多字。
前不久,市委姚书记在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强调,要大兴学习之风,做一个有素养、有学问、有追求、精神富有的学习型干部,要求干部好学、乐学、善学、勤学。姚书记的“四学”,是对干部读书学习问题具体而综合的要求,这一要求涵盖了读书学习的动力、态度、兴趣、习惯、方法和能力等方面。今天,我仅围绕《论语》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结合《论语》、《大学》、《中庸》及《孟子》中关于读书学习问题的论述,以及自己业余读书三十余年的经历和一些心得、感受,和大家交流,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少走一些弯路,少费一些力气,少下一些冤枉的功夫。
一、“性相近,习相远”——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孔子在勉人为学。人的本性相近,但由于习染而有着善恶的不同。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阳货篇》第八章记载孔子的话说,“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言六蔽”,是说六种美名及其易产生的流弊。在孔子看来,仁、知、信、直、勇、刚都是高尚的品德,但如果不加强学习,这些美德就不会得到弘扬。对个人而言,就不能明白事物所以然的道理,对事理情况看不清楚,对利害得失也想不透彻,就会出现愚(昧)、(放)**、贼(害)、绞(偏激)、(迷)乱、(颠)狂等弊害。这是孔子借礼义的熏陶,使天赋的表现合于正道,以成就美德。英国著名思想、教育家洛克也说过类似的话:“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汉书·董仲舒传》中也说:“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都是说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