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也是孔子被世代誉为“至圣先师”的主要原因。综观孔子一生,可以说他是一直坚守、奉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自己也不讳言这一点,并终身引以为豪。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两次说到自己的这一特点。一是第二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二是第三十四章,“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这里的“为之”应是学习、实践的意思,“为之不厌”也就是“学而不厌”。《孟子·公孙丑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看来,孔夫子对自己比较肯定的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点。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更需要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一、“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关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仁、知的表现和途径。子贡说:“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知,夫子圣者与。”《中庸》中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学而不厌”,是学习永不满足的意思。“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才能不断进德修业,才有资格“诲人不倦”;“诲人不倦”是学习成果的深化、转化,只有“诲人不倦”,才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自己是好学的,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如果不学,就会产生“六言六弊”:“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好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仁、知、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但如果不加强学习,这些好品德就会出现偏差,成为弊端。可见,学习确实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孔子坚持终身学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孔子终身“学而不厌”,所以一直能“诲人不倦”,教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