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论语·泰伯篇》。这一篇主要阐述诗、礼、乐对于国家、个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重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体是德,可理解为:仁德之志在诗经中兴起,仁德之功在社会礼仪规范中建树,仁德之美在音乐文化中成就。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诗教、礼教、乐教思想,简称“礼乐思想”。礼乐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仅“礼”字出现了73次,“乐”字出现了46次,“诗”字出现了多次。孔子礼乐思想内容丰富,对后代影响深远,对于净化、优化社会风气,对于今天加强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改进干部教育、提高党员和干部的综合素质,对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复兴中华文化,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礼乐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礼乐思想是非常丰富的,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礼乐思想既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又是对仁的体现与实施。匡亚明先生在《孔子评传》中说过,“从孔子的伦理学角度去看,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因此外与内,礼与仁必须统一起来。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正如《论语·八佾篇》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仁,怎么可能理解并诚心崇尚礼乐、遵循礼乐呢?《阳货篇》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就是,如果没有“仁”的思想内涵,只有玉帛和钟鼓等礼的形式,就不能称其为礼。关于仁与礼的关系,通过《八佾篇》中子夏与孔子的对话可以看出:“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话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仁是绘画的底色,礼是绘画。如果底色差,绘画也定然好不了,意思就是说礼在仁后,先有仁后有礼。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和要求。孔子的礼乐思想以仁为基础,而“仁”的最大特点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推而广之,大爱无疆。所以,礼乐思想也散发着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