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系列:论语

孔子的从政观

字体:16+-

很多人都以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断定孔子是个官迷,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历代官本位的始作俑者是孔子。据《论语》记载,说过“学而优则仕”这话的并非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原文出自《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当然,子夏是孔子的学生,而且“学而优则仕”又出自《论语》,所以不能说跟孔子没有关系。在从政方面,孔子确实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一、“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孔子为什么从政

综观孔子一生可以看出,孔子有很高的政治热情,但没有政治狂热;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没有政治包袱;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但不耍政治手段;有一定的政治实绩,但政治生命不长。孔子对从政有自己的认识。他从政并不是为个人的富贵。他借子路之口说,“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篇》)。孔子认为,隐者固然有可贵的一面,但社会管理工作还是需要人干的,如果大家都当隐者,国家、社会将无人治理,必然混乱不堪。实际上,孔子认为,读书应该为了从政。他赞扬遽伯玉是君子,说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篇》)。他认为,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他还肯定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公冶长篇》)。为了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他不患得患失。他批评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篇》)。从政当领导,如果总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就难免对上级唯命是从,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凡是能很快显现政绩、有利于升迁的事,就多干,对那些打基础、不易显现政绩的事,就不愿干。这样的人不适合从政,不是好领导,这些人是立志做大官,而不是立志做大事。当然,对工作慎重考虑,在深入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再作决策,是必需的,这不是患得患失,相反是责任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