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板印[1]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2]始印《五经》,已后[3]典籍皆为板本。庆历[4]中,有布衣[5]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6],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7]和纸灰之类冒[8]之,欲印,则以一铁范[9]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待就火炀[10]之,药[11]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13]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14]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15]无备者,旋[16]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17]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18],用讫[19]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终不沾污。昇死后,其印为群从所得,至宝藏之。
本文节选自《梦溪笔谈·胶泥活字》,(北宋)沈括著。万安伦、都芃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梦溪笔谈》点校。
【导读】
本文选自沈括的名作《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主要介绍了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制作过程。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世家,曾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其父沈周、伯父沈同都为进士,在幼年时期就曾随父游学各处,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和社会阅历。
嘉祐八年(1063),沈括进士及第,次年,授扬州司理参军。熙宁四年(1071),沈括守母丧期满,回京述职,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参与熙宁变法,曾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后被提拔为淮南、两浙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熙宁十年(1077),沈括被其他官员弹劾,被罢去三司使、翰林学士,贬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后醉心学问,整理熙宁九年奉旨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元祐四年(1089),沈括举家搬迁至早年在润州(镇江)购置的梦溪园,开始了晚年的隐居生活,潜心创作著作《梦溪笔谈》,绍圣二年(1095),沈括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