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近三十年史学演讲录(第十卷)

我所认识的中国史学史

字体:16+-

——瞿林东教授访谈录[1]

刘开军 王姝

一、治学经历与学术传承

刘开军(以下称刘)、王姝(以下称王):瞿先生,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拜访!我们读过您的不少著作,也十分关注您近年发表的一些文章,受到许多启发,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想请教您,以便进一步提高我们对本专业的认识。

瞿林东(以下称瞿):我很高兴同你们交流,就有关专业问题进行讨论,但我要说明的是,你们对这次访谈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一来我曾接受过几次类似的采访,有些问题都讲过了,这次可能谈不出多少新意;二来当今史学发展头绪繁多,史学史研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也在思考当中,需要和同行们共同讨论,这样才能推进我们的认识。我们从哪儿谈起呢?

刘:我们对您的治学道路十分关注,很想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您从1964年跟随白寿彝先生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从那时算起,至今已整整50年了。这对您来说,一定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从您的一系列学术著作中可以看出,您的研究领域贯通古今,而成果之间的联系又很紧密,好像它们之间是相通的,这是否同您规划自己的治学道路有关呢?

瞿: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有关学习的经历,另一个方面是有关治学的规划。我先说说自己的学习经历。你们讲到我1964年跟随白寿彝先生读研究生至今已有50年了,听起来颇有一点历史沧桑之感,真是如同前贤说的那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历史面前,人的一生显得多么短暂。正是因为这样,人的一生要过得有意义才是。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又总是时时感到历史的脚步是那样的从容和不知疲倦,坚持不懈地走向远方,这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勇气,这就是人生的道路。从我自己来说,新中国成立前因家境困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13岁时才有机会到南京上了小学。2013年夏天,我的中学同学相聚于南京一中,纪念我们初中入学60周年。聚会的主题是:“入学满甲子,相聚叙晚情。”同学们个个都掩饰不住内心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拼搏几十年而天然生成的那种自豪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