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近三十年史学演讲录(第十卷)

四、从研究史学走向关注历史和现实

字体:16+-

周:您主编的五卷本《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学术界受到高度赞誉。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北京师范大学,在学校科研成果展区,特别翻看了这部书,称之为“一部好书”。从主编的角度看,您当初怎么确定了这样一个选题?这部书与您从事的史学史研究有怎样的关系?

瞿:我主编《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这部书的直接起因,是我校申请“211”工程院校时提出来的。“211”一期工程没有文科,二期工程才有文科。“211”工程非常强调“标志性成果”,学校在申报的过程中,就把哲学系、历史系、史学所联合成一个单位,课题内容是“历史与哲学”,作为申报的项目之一——“中国历史与哲学研究”。校长召集我们几个单位负责人开会,设计“标志性成果”。当时,我代表史学所参加这个研讨,就提出了“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个课题。当然,这是一个直接的原因。

至于我为什么要提出“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个题目,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得很远。譬如,可以追溯我在1975年写的一篇文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甚至可以追溯到1964年我的大学毕业论文《论春秋时期各族的融合》(发表于《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更重要的是读了白寿彝先生的书,吸收了他的民族观和民族关系史的论述。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我的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认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对学科属性的理解:研究史学,归根到底是为了说明历史,是为了服务于现实,这是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这个问题上,我自认是有明确的认识的。20世纪80年代,我写研究杜佑《通典》的文章时,就十分强调杜佑自称“时撰《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的撰述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