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说说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
第一,历史记载与历史撰述的连续性,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特点,使中国史学在这方面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优良传统。从《国语·郑语》记郑桓公与周王室史官史伯对话,史伯纵论“周室将卑”来看,中国古代至晚在西周时期已设有史官,而董狐、齐太史、南史氏、楚史倚相等人的事迹,表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亦有史官建置。自孔子修《春秋》、司马迁著《史记》并倡言“成一家之言”,则又表明,撰写史书已不仅仅是官府之事,私人著史也已逐渐成为风气。降至唐初,唐太宗于贞观三年(629年)设史馆于禁中,任命史官负责撰写前朝史与国史(本朝史),后世延续,成为制度,直至清朝。制度的连续性,以及官修、私撰的互补性,中国古代史学的这一特点,是全世界所仅有的。
第二,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内容的丰富性,举凡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等,都有广泛的涉及。这些内容,不仅在“正史”中有所记载,而且在编年体史书如《资治通鉴》、典制体史书如《通典》、纪事本末体史书如《通鉴纪事本末》中,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翔实的叙述。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史书是政治史,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第三,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保存了多民族在历史文化认同方面的大量思想资料。历史文化认同这一历史现象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历史认同方面,包含血缘、地理、治统等;在文化认同方面,包含心理、制度、道统等。过去,我们十分重视民族关系史的研究;我们今天应把这种研究向更深的层次推进一步,即全面考察民族关系中那些与民族史思想、民族关系史思想密切关联的思想遗产,从本质上彰显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