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个问题在中国史学上讨论了很多年了,在唐朝,一个著名的史学批评家刘知幾,其著作《史通》里面就讲到过这个问题了,史学有什么用呢?刘知幾做了一个简单的推理,他说,历史过去了,有的人已经去世了,甚至坟土未干,我们不知道这个地方埋的是谁,他究竟是做了好的事情还是做了不好的事情,这些我们都难以知道了。坟土未干我们就不能判断了,何况是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以前的事情呢?刘知幾说,幸好我们有历代史学家的著作告诉我们,哪些人做了什么事情,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哪些人做了什么事情,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刘知幾原话说,因为“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历代的史官一代代传下来的史书,有的书写在竹简上,有的书写在帛书上,所以今天在书房里面读历史书,历史上有哪些人做了些什么事情,我们能够说清楚,我们可以从史书当中读到许许多多的人,进而“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样我们就增强了自省精神。刘知幾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生人,就是生民,广大的民众,生人之急务,不是不紧急的事情,而是紧急的事情,也就是说重要的事情;国家之要道,在国家层面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刘知幾为什么说这个话呢,可见当时就有人不重视史学,所以刘知幾才会发这样的感慨。中国更早的先贤,在《易经》里面就有这样一种说法,“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就是有修养的人,有修养的人应该多识前言往行。前言往行,我们可以理解成先贤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历史,多了解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即积累自己的德。这个德,不仅仅是道德的德,还应该包含见识、见解,我们可以理解为修养。一个人要有修养,要多识前言往行,现在我们讲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遗产,还离不开优秀的前言往行。这样说来,我们的传统就很早了,可以从西周讲起,到清朝中后期,有一位思想家、诗人、史论家、文章家龚自珍,他有句名言,或许大家都听到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个“道”在中国有很多古代解释,我们可以理解成道理、准则、法则。欲知大道,我们可以理解成要懂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这样的道理,就必先为史,就必须先学习和研究历史。《龚自珍全集》里谈到历史和史学的地方非常之多,我还经常引用龚自珍讲过的这样一句话,他说,“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要用历史上好的优秀的史官、优秀的史学家的忧患意识,学习他们的忧患意识,来忧我们当今的天下,关注我们当今的天下。为什么要忧呢,因为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够去设想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进我们的工作,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忧患意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顺利的时候,不要忘记忧患,艰难的时候,更要有忧患意识,所以我们说,从易经到龚自珍,这两三千年中,人们对于历史学的重视,从来没有中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