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

三、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人性高于神性

字体:16+-

异化,是青年黑格尔派广泛使用的范畴。当时参与青年黑格尔运动,与博士俱乐部的成员经常集会的马克思,很显然也接受了这种思潮的影响。他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中,都曾运用异化这个范畴来分析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特别是分析伊壁鸠鲁反宗教的无神论思想。虽然马克思这时对异化的看法还是唯心主义的,但这对全面了解他的思想发展进程仍然是有意义的。

马克思在分析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时,提出了概念的异化问题。他认为按照伊壁鸠鲁的观点,原子是没有特性的。说原子有特性,是同原子的概念相矛盾的。因为特性都是变化的,特性就意味着变化,而原子却是不变的。可是在逻辑上却必须把原子看成是有特性的。为感性空间所分离的,由于偏斜运动而互相排斥的众多原子,它们彼此之间以及它们同自己的纯本质(即原子概念)之间不是直接符合的,而是各不相同,具有质的差异性。正是“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10]。

马克思赞扬伊壁鸠鲁,说他把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本质与存在的矛盾客观化了。由于单个原子具有质,原子就和它的概念相背离,于是从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原子的相互排斥以及与排斥相联系的凝集里,就产生了现象世界。很显然,如果没有存在与本质矛盾的客观化,现象世界就无从产生。这样,原子从本质世界进入现象世界,成为具有多种关系的现象世界的负荷者,而现象世界则成为原子概念的外在形式。正因为这样,伊壁鸠鲁把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结合在一起,而德谟克利特没有看到原子概念中包含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他或者把它们混为一谈,看不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或者把它们割裂开来,使现象降低为主观的假象。所以马克思强调:“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在它的现实性里作为异化表现出来的。”[11]毫无疑问,马克思把现象世界看成是原子概念的异化,完全是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来解释伊壁鸠鲁,但是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来看,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与本质的矛盾问题,并把它作为异化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