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

一、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劳动的雇佣性质

字体:16+-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处于统治地位,生产迅速发展带来的并不是普遍富裕,而是产生了一个极端贫困的工人阶级。和耸入云霄的高大建筑同时兴起的是贫民窟,一个国家两个世界。工人阶级的状况,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引起了各种社会主义者的关怀和注意。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如此。

恩格斯着重实际调查。他从1842年11月自德国到英国之后,经过21个月的实地观察和亲身交往,搜集了完备的并为官方的调查所证实的材料,对英国的无产阶级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恩格斯自己的话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里所叙述的,都是我看到、听到和读到的”[1]。而马克思开始则比较着重于哲学的思考。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用“人的完全丧失”这种极其哲学化的概括来描绘德国无产阶级的状况。在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研究的开始,“人的完全丧失”仍然是马克思考察无产阶级状况和地位的根本原则,但他力图利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理论和事实,用经济学的材料来说明这个问题。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着力论证资本主义私有制比封建所有制优越,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消极后果,对无产阶级的贫困和悲惨处境采取漠视态度。它们把无产阶级的贫困生活,看成增进国民财富的必要的、合理的条件,从而对无产阶级的恶劣处境作了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解释。因此,它们只强调劳动的积极方面,抹杀劳动的消极方面,掩盖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给工人带来的损害。而马克思不同,他在肯定劳动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着力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地位和状况,探求对无产阶级非人化原因的解释。所以在《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和马克思力求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劳动性质、无产阶级的处境和前景密切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