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是他转向经济学研究的成果,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哲学同马克思自身进行的经济研究相融合的产物。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不同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辨的异化理论,但这时仍保留有德国古典哲学异化论的特点,即从主体的本质以非人的方式同人相对立的角度来论述异化。
异化理论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异化问题有个主体问题,即谁异化?有个客体问题,即异化成什么?根据异化的主体,我们可以区分为精神异化论、人本主义异化论、劳动异化论,而根据异化的客体,根据异化的表现和产物,可以判断一个哲学家对社会的态度和认识。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都是把异化问题同主、客体关系联系在一起的。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异化,就是阐述主体如何分裂出客体,又如何扬弃客体回到主体的思辨运动;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对宗教异化的揭露,最根本的也是论述主体如何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神。马克思反对把异化弄成抽象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但在异化劳动理论还没有上升为唯物史观之前,他同样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论述异化的。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6]因此,每一种异化理论都有其相适应的关于主体及其本质的理论。从黑格尔经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关于异化观念的演变,突出地表现在对异化主体和人的本质的认识的变化上。
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精神异化论,这集中地表现为他以绝对观念作为异化的主体。在黑格尔看来,实体即主体。绝对观念是与任何人类思维无关的、独立自存的实体,但它又是主体,它是唯一能动的创造性的力量,而客体是被动的、消极的,只是被用来确证主体的。因此整个异化和异化扬弃的过程,就是绝对观念自我对象化又返回自身的不停息的旋转过程。绝对观念,是整个过程的承担者和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