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复杂的。同一个阶级,在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完全一样的,它呈现出由生产方式发展的水平和文化传统制约的民族特性。德国的资产阶级就不同于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国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奋力拼搏,大声疾呼,用剑和笔进行战斗,而德国的资产阶级萎靡怯懦,畏首畏尾,但却擅长于抽象思维。在法国,一切理论问题都是社会问题;而在德国,一切社会问题都是哲学问题。人变成了自我意识,对理想的追求变成了“良心”,变成了软弱无力的“绝对命令”,而卢梭以战斗的姿态对私有财产、权力、道德异化现象的抨击,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手中变成了抽象的主客观关系的对立。德国古典哲学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异化理论的哲学化,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手中完成的。
费希特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荒谬的地步,走向了死胡同。黑格尔不能再沿着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前进,转向了客观唯心主义。他发挥了费希特主体性的观念,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命题,把绝对观念作为异化的主体。他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2]并且简明扼要地指出:“实体本身就是主体。”[3]
把无人身的理性——绝对观念作为主体,把整个自然、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各个环节看成是这种主体的异化,似乎是荒谬的、背理的,违反常识的,可这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所要求的。既然黑格尔把整个宇宙看成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有个承担者;既然全部认识是深入对象的内容,同时又是返回自身,那认识的一切内容无非是主体“自己对自己的反思”[4]。这样一种统摄一切、自身蕴藏着一切的主体,只能是观念性的东西,才能使黑格尔放开缰索,在思辨的王国中驰骋。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5]黑格尔正是在把绝对观念作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