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

二、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观与历史观的结合

字体:16+-

与《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的手稿大体同时,马克思还写下了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十一条纲领性的意见。这就是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如果说对李斯特的评论,从一个侧面表明马克思如何通过经济学的研究接近历史唯物主义,那对费尔巴哈的评论,则是从新世界观的高度总结了到1845年春的重要成果。

《提纲》有两个重大变化:第一,就马克思同费尔巴哈的关系来说,已经从颂扬费尔巴哈到批判费尔巴哈。马克思以批判费尔巴哈作为发挥自己理论的主要形式,这表明他最后离开了这个“中间环节”,走向全面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与此相联系,马克思最终清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影响。他从自我异化进到社会的分裂,从人的类本质进入到分析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各种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但《提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更不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断裂”。只要仔细研究《提纲》,人们不难发现许多重要思想,在此以前以萌芽形式分散地、零碎地包含在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的一系列著作,特别是《手稿》和《神圣家族》中。但这些天才的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是交织在一起的。而《提纲》则不同。它针对费尔巴哈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以格言的形式概括了自己到1845年春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是马克思以前思想精华的提炼。

实践观点是贯穿《提纲》的核心。马克思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更重要的是把它引入历史观。实践观与历史观的结合,这是《提纲》的一个显著特色。从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到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人类实践活动中来考察人类社会,终于敞开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大门。所以恩格斯在1888年把《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而到1893年更具体地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