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生产方式一样,每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也有自己的特征。从14世纪逐步兴起的抽象人道主义历史观,广泛渗透到文学、艺术、道德领域,并在很长时期内处于支配地位。蒲鲁东对历史的看法,并没有跳出这个圈子,尽管他力图用抽象平等观来解释李嘉图学说,从中引出有利于劳动者的结论。
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的前言中,假定上帝的存在,设想宇宙之内有一种不可知的力量在引导着星群和原子,并使整个宇宙转动起来,甚至断言自己“需要有关上帝的这个假设来树立社会科学的权威”,实际上蒲鲁东并不允许上帝干涉尘世生活。和历史上的人道主义者一样,在人与神的问题上,蒲鲁东强调的是人与神的对立:“上帝是和人类相矛盾的,正如慈善是和正义矛盾的;圣德是完善的理想,是和可完善性相矛盾的;王权是立法权力的理想,是和法律相矛盾的等等。”因此他提出:“为了医治盲目信仰,不是把人类和上帝看成同一的东西——这等于在社会经济方面肯定共有共享,在哲学方面肯定神秘主义和原有状态——而是给人类证明,如果有一个上帝的话,上帝是人类的仇敌。”[15]
蒲鲁东公开宣称:“我不反对人道主义,我继承人道主义。”[16]并且摒弃他在《贫困的哲学》前言中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假设,认为,“从今以后,如果再次描述神学的假设,这等于在科学上重新后退。唯一应该重视的是社会,是人”[17]。为了表示自己所说的人道主义不同于抽象人道主义,蒲鲁东甚至批评认为人性天生丑恶的性恶论,批评卢梭认为人性善良而社会与文明使人堕落的论点,反对把人设想为脱离现实的抽象存在物的做法,认为“这就是放弃了真实性来抓住一个影子,就是说,真正的人并不是实际的人,就是说,要得到真正的人,人类的理想必须超时间,到永恒中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