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这就是,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准备材料,到1844年写的《手稿》,异化理论越来越突出;而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唯物史观,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异化理论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不再使用异化概念。可是在《资本论》的几个草稿,如《经济学手稿(1857—1858)》、《经济学手稿(1861—1863)》、《经济学手稿(1863—1865)》中,又大量出现异化概念。即使正式出版的《资本论》,仍然多处使用异化概念并对商品、货币、资本的拜物教进行了论述。一度消失的异化概念重新出现在马克思的经济著作中。马克思的思想似乎经历了一个圆圈:由异化劳动上升到唯物史观之后,又返回到它原来的起点异化理论。这种现象使人感到困惑并引起激烈的争论。
仅仅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它的准备著作中仍然使用异化概念,就断言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思想,而根本不考察它的发展和变化,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马克思的后期著作是否出现过异化概念,而在于他究竟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理论和方法究竟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异化理论?撇开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而只停留在现象上,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马克思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由异化劳动理论上升到唯物史观之后,不再把异化作为根本的理论和方法。在《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中,虽然仍使用异化概念,但它的根本理论和方法是唯物史观(当然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1858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专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可以说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但其中没有一句话讲到异化。如果异化理论真的是后期全部经济著作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是不可能一字不提的。相反,在《导言》,特别是《序言》中,人们看到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这不是偶然的。正如恩格斯在讲到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时所说:“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后者的要点,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