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正好是相互对立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着重的是自然科学的经验知识,因此它强调的是必然性。在他看来,偶然性同强有力的思维是敌对的,人们虚构出偶然这个幻影,表明他们束手无策。与此相反,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中,原子不是物质世界的物理模型,而是个别自我意识的象征,因此他否认必然性,强调偶然性,正如马克思说的:“偶然是伊壁鸠鲁派居支配地位的范畴。”[5]
正因为德谟克利特注重必然性,因而他重视实在的可能性,因为必然性是以存在着一系列的条件、原因、根据作为中介,通过实在可能性推演出来的;而伊壁鸠鲁则强调作为实在可能性反面的抽象可能性,因为实在可能性力求证明的是客体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而抽象可能性感兴趣的不是被说明的客体,而是做出说明的主体。它只要求说明这对象是可能的,是可以想象的。凡是抽象可能的东西,凡是可以想象的东西,它就不会妨碍思维着的主体,不会成为它的障碍物。由此可见,伊壁鸠鲁感兴趣的不是对象本身,不是自然知识,而在于求得“自我意识的宁静”。
很显然,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起来,各执一端,是两种片面性。但马克思在这种对立中,倾向于伊壁鸠鲁,原因在于伊壁鸠鲁否定必然性,目的是反对机械决定论,为自由争取地盘。伊壁鸠鲁认为,必然性是命运,它阻碍通向自由的道路,相信必然性甚至比相信关于神灵的神话更糟,因为神话还留下个希望,即由于求神而得到神的保佑,而命运却是铁面无情的必然性。生活在必然性中是不幸的,是命运的奴隶。所以伊壁鸠鲁派颂扬他们的老师拯救了他们,使他们“获得了自由”。当然,马克思并不否认必然性,他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承认自然是有理性的,并表现出试图正确解决必然与自由关系的思想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