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族群·身体·表征:当代白马人的舞蹈言说

第二节 选择与体现:外部边界的文化建构

字体:16+-

近年来少数民族艺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家的各种庆典活动、节日晚会和旅游风情区的展演中,再加上大众媒体的宣传与地方政府的推动,涌现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形象,如苗族的反排木鼓舞、羌族的羊皮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的代表,并以“水涨船高”之势不断扩大、加深本民族的形象影响。面对周围因旅游、非遗而迅速发展并家喻户晓的其他少数民族,白马人也极力想将自己介绍出去,“挖掘白马文化”、“打造白马文化”成为当下白马人尤其是族群内部知识分子主要考虑的。

曹乡长常和我聊起此事:“你看人家羌族,一说羊皮鼓就知道是羌族的,很明确,我们也要这样打造我们的文化。”南坪的班海平老师对我说:“我们白马文化太丰富了,可是由于没有文字这些年流失得很快,所以先要好好挖掘,挖掘出来后才能打造。”这两位老师都供职于县城,是白马人的民族精英,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也有一份很强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白马人的一分子,族群文化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他们的身体里,村寨跳“池哥昼”的那两天一定要回家,一样到庙里去迎火把、到村外去送神……作为在政府体制中或有一官半职的官员,他们也知道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与当今的文化格局下应该怎样塑造白马人、凸显白马人,所有的实践不仅是作为白马人对自我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还是在资源竞争、文化竞争的今天,白马人对自我边界的强化与体现。

一、选择性展示

F.K.莱曼在评论利奇所呈现的克钦社会的结构模式时提出:“‘某某人群所特有的文化’如果不总是的话,也经常是被附加的属性,而非客观实体。除了那些可以让社群利用来申明身份的公共符号之外,在表明同一种身份的各社群之间,风俗的差别可能会非常之大,正如语言那样,所以有可能根本无法确认究竟哪一种风俗的变体才是客观的(克钦)文化。”[18]白马人也一样,裂变式的身体形态与文化特征也使得我们很难确认哪一种变体才是客观的白马文化,但是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族群精英却通过巧妙的提取、整合与改造塑造出了一个白马人共有的“客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