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型向素质型的转变,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作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教育被广大青少年喜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美育不但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人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并不断发展的特殊能力[2]。
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审美实践。Frois和Eysenck[3]调查发现,青少年的视觉审美感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并在14岁之后保持平稳状态。这说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的形成期,由于其知识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加上情感的丰富,这使得学生在审美心理发展方面具有审美范围日益扩大、审美价值的形成和审美感受增强的特点。审美能力的培养既要求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作品长期的感性接触和体验,又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包括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对艺术风格的认识[4]。所以,审美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更新,这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所变化,要求教师要合理把握和使用教材,拓宽教学思路,发挥美育的优势,并以美育教学为载体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尽管美育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但如何在中学全面而系统地实施美育,如何抓住11~17岁这一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出可行而有效的培养提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学校美育系统,仍然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关注的热点课题。为此,本研究依据大美育的理念,在构建系统的美育目标体系和编制美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进行学校美育实验,一方面验证美育目标、内容、课程模式及方法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一套科学的学校美育实施体系,另一方面检验美育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效应,为矫正美育观念、完善学校美育,充分发挥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