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美育效应

4.3 文学审美阅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字体:16+-

4.3.1 引言

初中阶段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日后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初中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且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日渐增大,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日渐增多[1]。如何在中学阶段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国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过于理论化,实践性、操作性不强,实施难度大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常流于形式。因此,探索一种简单便捷,可操作性强,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已成为研究者们高度关注的课题。

阅读作为中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认知活动,除了具有积极的认知提升功能外,还具有突出的心理治疗功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维护功效。阅读治疗就是通过阅读使个体与阅读对象产生交互作用,获得信息和心理能量,以解决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阅读治疗因其具有价格低、容易操作、较高来访者接受度、起效快、效果显著且不易反弹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问题的解决[3],受到来访者和咨询者的广泛欢迎[4]。

把阅读治疗的理念引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探索一种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是有意义的尝试。从阅读治疗研究的经验来看,能否筛选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阅读材料和制定有效的阅读方式是这一新模式能否成功的前提[5]。一方面,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心理活动的语言艺术,文学作品对人类精神和心理问题具有治疗功能[6],对文学作品进行开发并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能会产生独特的效果。另一方面,审美阅读的方式可以使阅读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成为可能。首先,文学具有审美特征,阅读文学更多是一个审美过程[7]。其次,个体具有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满足可以给人带来审美快乐[8]。再次,个体通过审美可以产生完善审美认知、丰富审美情感、形成审美价值观的心理效应,全面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9]。最后,审美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维护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10]。审美干预可以有效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