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戒毒学基础教程

第二节 教育矫治在戒治工作中的作用

字体:16+-

一、教育矫治的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是先于个体而存在,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而无需参与社会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使。”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认为,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成。人既然是社会性的产物,当然就是社会教化的结果。关于人是社会教化的产物,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都有许多经典的论述,这些论述是从事教育矫治工作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的论述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意思是不论贤愚贵贱,都应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其内在的意思是,人原本是“有类”的,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或减少这些“类”的差别,获得完善与提升。孔子还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与“有教无类”一样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意思是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其后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也提出许多类似的观点,无一例外都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变人的观点。

2.国外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论述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维果茨基提出社会文化论的观点,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该理论的框架内,人类被理解为利用原有的文化工具创作新的文化工具,并由这些文化工具来调节他们的生理和行为活动,无论是原有的文化工具的传承还是新的文化工具的创造,都离不开教育和学习。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通过社会和物质环境的互动而得到发展,所以说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人是教育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从而使得人类的行为得以延续,这些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中的人是教育的结果。